top of page

RibbonFET 與 PowerVia 雙劍合璧:英特爾 18A 寫下晶片新里程

  • 作家相片: Kimi
    Kimi
  • 3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3月30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雙劍合璧:英特爾 18A 寫下晶片新里程
RibbonFET 與 PowerVia 雙劍合璧:英特爾 18A 寫下晶片新里程

在半導體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英特爾(Intel)挾其最新的 Intel 18A 製程技術,展現了重返技術霸主地位的決心。這款預計於 2025 年量產的先進製程,不僅是英特爾「四年五個製程節點」計畫的壓軸之作,更透過 RibbonFET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與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這兩大技術亮點,為晶片性能、密度與能效開啟全新篇章。這兩把「利劍」如何聯手出擊,讓 Intel 18A 成為業界焦點?咱們來一探究竟!



RibbonFET:晶體管的「全環繞」進化


晶體管是半導體晶片的靈魂,隨著製程技術不斷微縮,傳統的 FinFET(鰭式場效晶體管)架構已逐漸逼近物理極限。漏電增加、散熱困難、電流控制不佳等問題,讓業界開始尋求下一代晶體管技術的突破。英特爾的 RibbonFET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Gate-All-Around,GAA)正是這場技術革命的答案,堪稱晶體管架構的一次大躍進。


技術原理與優勢


RibbonFET 的核心設計在於將柵極(Gate)從 FinFET 的三面環繞,進化為完全包覆住帶狀的晶體管溝道,形成一個立體的「全環繞」結構。這種設計大幅提升了柵極對溝道內電流的控制能力,讓電流運行更穩定、更精準。具體來說,RibbonFET 的優勢包括以下幾點:

  1. 減少漏電,提升能效


    在傳統 FinFET 中,隨著晶體管尺寸縮小,漏電(leakage current)問題日益嚴重,導致功耗上升、散熱壓力增加。RibbonFET 透過全環繞柵極,將電流牢牢「鎖」在溝道內,大幅降低漏電。根據英特爾的測試,這項技術能在更低電壓(例如低至 0.3V 的閾值電壓)下運作,實現更高的每瓦性能,對需要長時間運作的設備(如筆電或伺服器)來說,省電效果顯著。

  2. 更快開關速度,性能爆發


    全環繞結構讓柵極對電流的控制更精細,晶體管的開關速度(switching speed)因此加快。無論在高電壓還是低電壓環境下,RibbonFET 都能提供更強的驅動電流(drive current),意味著處理器能更快完成運算任務。這對於 AI PC 或高效能運算(HPC)來說,可是個大加分項。

  3. 空間節省與設計彈性


    RibbonFET 採用垂直堆疊的帶狀溝道,相較於 FinFET 的水平堆疊,能在更小的面積內塞進更多晶體管,實現更高的密度。更厲害的是,溝道寬度可以根據應用需求調整,例如窄一點用於低功耗設備,寬一點則適合高效能晶片。這種靈活設計,讓 RibbonFET 能適應從手機到伺服器的多元場景。


技術極限的證明


在 2024 年底的 IEEE 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上,英特爾展示了 RibbonFET 的極致縮放能力:柵極長度僅 6 奈米,溝道厚度壓縮到 1.7 奈米。這麼小的尺寸下,RibbonFET 依然保持業界領先的短溝道效應(short-channel effect)控制與性能表現,證明了它在微縮上的潛力。這種技術突破不僅延續了摩爾定律,也為未來的晶片設計開闢了新可能。對玩家來說,這代表未來的 CPU 或 GPU 不只跑得更快,還能更省電,散熱問題也不會那麼惱人。


PowerVia:從「披薩」到「三明治」的供電革命


如果說 RibbonFET 是晶體管的進化,那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就是英特爾在晶片製造流程上的另一大創舉。傳統晶片就像做披薩,所有元件——晶體管、訊號線、電源線——都擠在正面,隨著晶體管越縮越小,線路越來越密集,導致訊號干擾與供電瓶頸問題層出不窮。PowerVia 把這套邏輯徹底翻轉,改成像做三明治一樣,將電源線搬到晶片背面,讓正面專注於訊號傳輸。


技術原理與優勢


PowerVia 的核心概念是將供電與訊號分離,具體做法是先製造晶體管與互連層,再翻轉晶圓、打磨背面,露出底層供電結構,並嵌入奈米級矽通孔(nano-TSV)來連接電源線。這種「背面供電」設計帶來了多重好處:

  1. 直接供電,降低功耗與干擾


    傳統正面供電因為線路複雜,電流得繞遠路才能到達晶體管,途中容易發生電壓下降(IR drop)與訊號串擾(crosstalk)。PowerVia 讓供電路徑變得超直接,從背面直達晶體管,減少了電阻與干擾。英特爾測試顯示,這項技術能將平台電壓降低 30%,有效改善供電效率,同時降低功耗,對需要穩定運作的伺服器或 AI 晶片來說尤其重要。

  2. 空間利用率暴增,提升密度


    把電源線移到背面後,正面的空間得以釋放,訊號線可以佈局得更粗、更順暢,晶片內部的標準單元利用率(cell utilization)超過 90%。這意味著在同樣面積下,能塞進更多晶體管,密度大幅提升。對比傳統製程,這就像把原本塞滿雜物的客廳清空,留給你更大的活動空間。

  3. 頻率提升,性能再上一層


    由於供電效率提高與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增強,PowerVia 帶來了 6% 的頻率增益(frequency boost)。對一般用戶來說,這代表處理器能跑得更快,反應更靈敏;對高效能運算來說,則意味著更強的算力輸出。這種性能提升,還能搭配 RibbonFET 的快速開關特性,形成完美的互補。


業界領先的實現

英特爾早在 2023 年就率先在產品級測試晶片上實現了 PowerVia 技術,如今在 Intel 18A 上更全面落地。相較之下,台積電預計要到 2026 或 2027 年的 A16 製程才會導入背面供電,三星則計畫在 2026 年的 SF2P 製程實現類似技術。英特爾這波搶先布局,讓它在背面供電領域領先對手至少一到兩年,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


Intel 18A:性能、密度、能效三贏

有了 RibbonFET 與 PowerVia 這兩大技術加持,Intel 18A 的表現可說是全面開花。根據官方數據,對比 Intel 3 製程,18A 的每瓦性能提升 15%,晶片密度暴增 30%。這意味著未來的處理器能在更小的面積內塞進更多晶體管,同時跑得更快、更省電,實現性能、密度與能效的三贏局面。


實際應用上,英特爾已經將這套技術用在自家產品。AI PC 的 Panther Lake 和伺服器的 Clearwater Forest 兩款處理器樣品已出廠,並成功開機跑作業系統,預計 2025 年量產。Panther Lake 的 DDR 記憶體效能達到目標頻率,Clearwater Forest 更結合了 Foveros Direct 3D 封裝技術,成為業界首款高密度、高效能的解決方案。這些成果不僅讓英特爾自家產品更有競爭力,也吸引了外部客戶的目光。


搶先台積電一步?生態系與量產時程的關鍵

講到競爭,當然得跟台積電(TSMC)比一比。台積電的 N2 製程預計 2025 年底量產,首批產品要到 2026 年才上市,而 Intel 18A 最快可能在 2025 年上半年就進入量產,領先將近一年。這時間差對英特爾來說是個大優勢,尤其在 AI PC 與伺服器市場需求爆發的當下,能搶先卡位絕對是勝負關鍵。


此外,英特爾還積極打造生態系支援,像是 Cadence、Synopsys 等 EDA 大廠已開始支援 Intel 18A 的設計套件(PDK 1.0),超過 35 家合作夥伴涵蓋設計、雲端到航太國防領域,讓客戶能順利轉換到新製程。相比之下,台積電雖然市場佔有率穩坐龍頭,但英特爾這波技術與生態系的全面進擊,確實展現出不容小覷的企圖心。


結語:英特爾的翻身仗?

從 RibbonFET 的精準電流控制與高密度設計,到 PowerVia 的供電革新與空間優化,Intel 18A 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英特爾重振晶圓代工業務的希望。這兩把利劍合璧,讓晶片性能與能效再上一層樓,也為英特爾在半導體江湖中寫下新里程碑。雖然過去幾年英特爾在代工業務摔了不少跤,但 18A 的進展讓人看到翻身的可能。如果 Panther Lake 跟 Clearwater Forest 能在 2025 年順利量產,搭配潛在客戶如博通,甚至傳聞中的輝達(NVIDIA),英特爾或許真能靠這一仗,重回技術霸主的寶座。


對台灣的科技迷來說,Intel 18A 的崛起不只是一場技術秀,更可能是未來 PC、伺服器市場洗牌的前奏。你準備好迎接這波晶片新革命了嗎?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