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長達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petrodollar agreement)到期後,沙國宣布不再續簽。這個消息一出,立即在國際金融市場引起轟動。許多人預測,這可能是美元霸權開始終結的重要信號。本文將深入分析"石油美元協議"的由來和影響,以及終止該協議可能帶來的衝擊。
一、石油美元協議的緣起
"石油美元"一詞指的是,以美元作為全球原油交易結算的主要貨幣。這一體系的形成,源自上世紀70年代兩件大事:
1. 1971年,尼克森政府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
2.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油價從每桶3美元暴漲到12美元。
在此背景下,1974年6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沙國承諾以美元計價出售石油,並將石油出口所得的美元收入,回流投資美國國債等金融資產。作為交換條件,美國為沙國提供軍事保護。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美元協議"。
隨後,其他OPEC國家也仿效沙國,紛紛接受以美元結算石油交易。至此,"石油美元"體系正式確立,奠定了此後半個世紀美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二、石油美元體系鞏固了美元霸權
石油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石油美元體系迫使各國持有大量美元儲備,以應對石油進口的結算需求。美元由此成為全球交易的主要計價和結算貨幣。同時,也使得美元assets成為各國央行首選的儲備資產。
美國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1. 鉅額的石油美元回流美國金融市場,為美國長期的"雙赤字"(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提供了融資渠道。
2. 對美元的剛性需求,使美國獲得了鑄幣稅(seigniorage)收入,可以超發美元而不用擔心貶值。
3. 美國可利用美元結算體系,對"不聽話"的國家實施金融制裁。
4. 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令美國金融市場更加繁榮,美國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更具全球影響力。
可以說,沒有石油美元體系,就沒有戰後美國經濟的超級繁榮,也就沒有美國金融帝國的崛起。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對美元霸權的認可與支持之上。
三、沙國為何在此時宣布不再續簽?
沙特與美國關係的裂痕由來已久。沙特不滿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態度,尤其是美國支持以色列,經常危及阿拉伯利益。美國頁岩油革命後自給率大增,也令其在沙特石油問題上態度強硬。近年來,美國多次質疑沙特人權問題,並威脅對其實施制裁。美沙關係跌入冰點。
今年以來,地緣局勢驟變。俄烏戰爭、全球經濟衰退、美元加息、主要經濟體去美元化趨勢都日益明顯。在這個大背景下,沙特做出不再續簽"石油美元協議"的決定,或許有著多重考量:
1. 向美國施壓,爭取在石油定價、中東問題等方面的自主權。
2. 分散風險,主動去美元化。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數字貨幣發展都威脅著美元霸權。不再單一使用美元結算石油,有利沙特對沖匯率和政治風險。
3. 響應"金磚國家"呼籲。今年金磚國家主席國南非呼籲成員國擴大本幣結算。沙特此舉,或許是順應這一趨勢,並為日後加入金磚國家鋪路。
4. 為沙特經濟轉型爭取籌碼。沙特高度依賴石油出口,但石油總有枯竭的一天。沙特需要發展經濟多元化,吸引外資。拋棄石油美元,加入人民幣等其他貨幣結算體系,有助實現"沙特2030願景"。
四、石油美元終結的影響有多大?
業界普遍認為,沙特宣布不再續簽"石油美元協議",標誌著石油美元時代正式終結。這將對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短期來看,或許影響有限。因為沙特出口的石油中,以美元結算的比例仍會很高。且沙特積累的大量美元資產,不會在短期內迅速拋售。
但長遠而言,石油美元體系瓦解,將動搖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如果其他產油國紛紛效仿,放棄美元計價,轉向以人民幣、歐元等貨幣計價結算,全球對美元的需求將大幅減少。屆時:
1. 美元可能出現大幅貶值。
2. 美國的雙赤字問題惡化。
3. 美國經濟增長乏力,政府財政吃緊。
4. 美元資產大量拋售,美國金融市場動盪。
5. 美國對他國的金融制裁能力下降。
6. 人民幣、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地位提升。
7. 全球貿易格局生變,去美元化進程加快。
當然,美元短期內不太可能輕易喪失霸主地位。但石油美元體系終結,無疑將是美元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它預示著,戰後形成的"美元본位"的布雷頓森林2.0 體系,正在土崩瓦解。一個去美元化、多元化的全球貨幣新秩序可能正在醞釀。
結語
綜上所述,沙特宣布不再續簽"石油美元協議",標誌著石油美元時代的終結。這一事件雖非像1971年尼克森宣布關閉金本位那樣戲劇性,卻可能是美元霸權的一個轉折點。隨著石油這一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去美元化,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將受到空前衝擊。
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長遠來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歐元區的整合、金磚國家影響力的提升,全球貨幣版圖正在悄然生變。在這個"強者恆強"的時代,誰能搶佔數字經濟和產業鏈制高點,誰就更有可能引領未來的全球貨幣新秩序。讓我們拭目以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