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無人機如何讓俄羅斯煉油能力下降38%|能源戰新格局解析
- Kimi

- 10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數據從哪來?為何會是「38%」
9 月底的「38%」不是長期平均,而是某一時點的停擺量:RBC 根據 Siala 的日度設備狀態盤點估算,9 月 28 日約 338,000 噸/日的一次加工能力不在運轉。Siala 亦估算,當時在運的能力約 555,000 噸/日,顯示停擺規模為全年罕見高點。
把時間拉長看,8 月的月度統計顯示,離線能力創新高達 640 萬噸/月,其中約一半由無人機攻擊造成;換算當月約有**17%**的全國煉油能力被迫停擺。這是路透依據業界資料所做的月度彙整。
因此,「38%」可以理解為攻擊疊加檢修在某一時點的峰值停擺;而在月度層面,無人機攻擊把本就繁重的檢修推到極限,拉高了整體離線比例。
打哪裡最痛?——從「中樞」下手的打擊法則
烏克蘭使用長程的一次性攻擊無人機(OWA‑UAV),系統性鎖定煉廠的常壓蒸餾(CDU)、真空蒸餾(VDU)、加氫裂化與重整等瓶頸設備。這些單元停一個就會拖垮整線產能,修復期長且替換件難。8 月下旬,路透引述兩名業界消息稱某大型煉化基地的 CDU‑6 被點燃,該單元占全廠**約 60%**產能——這類「打中樞」的成功案例,正是總體停擺比例飆升的關鍵。
重點打擊樣本:
梁贊(Ryazan)煉廠:8 月初被烏方無人機擊中後,營運方通知管線公司 8 月原油進廠量將較計畫削減約 60%;這座廠是莫斯科圈供油主力之一。
薩馬拉—沃爾加帶與南俄沿海群廠:8 月統計中,薩馬拉州、伏爾加格勒、烏斯季盧加港周邊及南部若干廠都在受襲名單裡,累計使當月 17% 能力離線。
更宏觀的作戰評估顯示,烏軍藉由成本低、射程遠、飽和式的一次性無人機,打造「精確的大量」打擊特徵,專挑高價值、難修復的節點,對俄軍事與工業後勤形成持續壓力。
為什麼防不住?——廣域防空與維修瓶頸的雙重窘境
範圍太大:俄西部煉廠高度集中、點位分散,難以用有限的近防與電子戰資源做到面面俱到。修得慢:設備受損後,常得停更久的非計畫性維修;9 月底,俄媒體並稱原定的檢修期也被迫挪動或拉長,推高了總體停擺。
數據側影:8 月離線能力 640 萬噸/月(較既定檢修計畫高 65%),無人機造成的離線占比約 48%;即使未受襲的廠也很難完全補位。
連鎖反應:從國內「油荒」到出口結構的改變
供應缺口:9 月俄本土汽油市場出現約 20% 的月度缺口(約 40 萬噸);零售端出現站點停售與限購。
克里米亞等地限售:佔領區克里米亞按車限量配售,本土多地也傳出短缺。
政策回應:俄政府延長汽油出口禁令並對柴油出口採取新的限制,以優先照顧內需。
被迫進口:為補缺口,俄近期加大自白俄進口,並討論自中、韓、新加坡進口汽油,且考慮降低/免除部分進口關稅。
原油外流增加:煉廠停擺讓更多原油轉向出口管道與海港;9 月俄西線三大港口(普里莫爾斯克、烏斯季盧加、諾沃羅西斯克)的原油裝船量較 8 月增長 25%。
市場研究也指出,雖然原油出口有所上升,但由於內部物流與轉運瓶頸,增加的原油外銷仍難完全抵消煉油端丟失的產出。
不是一擊必殺:數字的彈性與效果的持久性
必須強調,38% 是某時點高峰。更早在 2024 年 5 月,美國國防情報單位就估算烏方打擊曾讓俄約 14% 煉油能力短暫受阻;到了 2025 年 8 月,路透依據 LSEG 資料稱當月受影響的能力約 17%。差異反映了攻擊節奏與維修恢復的拉扯,以及檢修季的重疊效應。
同時,業界消息也指出,未受襲的廠會暫時拉高負荷以部分對沖停擺;即使如此,9 月的停擺仍創過去數月新高,顯示烏軍的持續遠程打擊正在累積效果。
為什麼烏克蘭「越打越準」?
平台與戰術升級:OWA‑UAV 的射程、導航抗干擾與彈頭設計進步,使其能深入俄境、命中關鍵單元,並以多軸/多波次方式穿透點式防禦。
目標選擇更「經濟」:優先打擊 CDU/VDU 等「少數幾台就能掐住全廠咽喉」的設備,讓有限彈數獲得最大停擺效果;多起個案佐證這種「瓶頸打擊」策略。
範圍廣、人手有限:俄方要在數十座煉廠、港口與管線樞紐同時守住每個夜晚,在資源與成本上愈發吃緊。
「38%」之後:戰場與能源戰的下一步
截至 10 月初,西方主流媒體援引俄本地數據,仍把近 40% 停擺視為當前危機的有效刻畫;同時,俄政府被迫延續或加碼出口限制、進口汽油並討論關稅減免,凸顯內需緊繃。烏方則稱已打到全俄 38 座煉廠中的 21 座,顯示其深入打擊的頻度與覆蓋度仍在擴大。
能源面向之外,這場「無人機對煉廠」的攻防也在改寫戰略輔助:相較於昂貴的長程飛彈,廉價的長程無人機用分散且可持續的壓力,在經濟上與心理上消耗對手的修復能力、備件庫存與社會承受力。這正是 2025 年下半年的俄羅斯所面臨的處境。
一句話總結:烏克蘭用精準—廉價—持續的無人機打擊,專挑煉廠瓶頸單元下手,讓俄國在修復—防守—保供三線同時失衡;因此我們才會在 9 月底看到那個刺眼的數字——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