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盟援助烏克蘭20億歐元無人機預算,台灣無人機產業有望成為最大贏家?
- Kimi

- 10月3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歐盟領袖近日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後,明確把「無人機」提升為支援烏克蘭與強化歐洲防務的核心計畫。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表示,歐盟當前撥付給烏克蘭的40億歐元中,有20億歐元將專門用於無人機,以協助烏方擴大量產並把技術轉化為規模;她同時啟動「與烏克蘭的無人機聯盟(Drone Alliance)」並準備從 ERA(以俄資產孳息作擔保的 G7 計畫)預撥60億歐元,加速無人機相關合作與聯合工業化。這代表歐洲對「低成本、高數量」的無人機作戰樣式,已從觀望轉為全面投資。
與此同時,英國與拉脫維亞共同主導的「國際無人機能力聯盟」正以**「一年百萬架」**為目標擴大供給;英國國防部已下單送出 3 萬架無人機,聯盟整體資金在 2024–2025 年也快速累積。歐盟內部還拋出「無人機長城(drone wall)」與反無人機網絡的藍圖,成為近期歐洲國防議程的焦點。
換句話說,歐洲的無人機需求即將迎來一波結構性「超級循環」。在這個時間點,若問**誰最有機會接住這筆 20 億歐元無人機大單並外溢到更大的歐洲市場?**答案其實呼之欲出:台灣。
一、20億歐元如何形成?歐盟對無人機的明確「加碼」路徑
直接用途:馮德萊恩稱,歐盟與烏克蘭已同意「立即把 20 億歐元用在無人機」,目的在於讓烏克蘭把既有技術快速放大(scale up)。這段表態已被《愛爾蘭時報》與《The Kyiv Independent》等歐洲與烏克蘭媒體引用。
中期框架:歐盟的 2025 年度「盟情咨文」文件進一步寫到,歐洲將從 ERA 預撥60 億歐元並成立「無人機聯盟」,同時用 SAFE(Security Action for Europe)貸款工具帶動至多 1,500 億歐元的共同軍購,並研究對「支持烏克蘭或採購烏克蘭裝備」者給予加成獎勵(bonus)。這些訊號都強化了無人機供應鏈的可預期性。
戰略環境:歐盟會議與北約聲明近期反覆強調,要把「無人機/反無人機」變成歐洲東翼的常設能力(所謂「無人機長城」)。這不只關乎烏克蘭,也關乎整個歐洲防務態勢。
二、需求爆發 vs. 產能瓶頸:歐洲為何急需「可信賴的外部供應」?
烏克蘭把無人機作戰推向「廉價消耗品 + 靈活創新」的新典範,但歐洲本地產能仍在加速建立中。拉脫維亞/英國主導的聯盟曾在大規模標案中,能完全滿足作戰需求者屈指可數,顯示要在電子戰環境下達到足夠的可靠度與成本控制,並不容易。這也是歐盟在政策上同時推「外部採購 + 內部擴產」的原因。
同時,歐洲議會研究處(EPRS)點名:歐洲需要以共同採購與降低對中依賴的方式,快速補齊戰術級無人機與反無人機缺口,並強化與烏克蘭工業的協作與測試網絡(包括拉脫維亞的測試場)。
三、為什麼是台灣?四個關鍵優勢
1) 「非中供應鏈」+ 民主夥伴的政策對接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把台灣定位為「民主供應鏈的亞太無人機中心」,行政院亦證實台灣已與美國、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等建立合作,明確朝**「非中供應鏈」**方向整合。這與歐洲議會、智庫對「降低對中依賴」的政策建議互為呼應。
2) 可信度與合規:進入「白名單」體系
台灣雷虎科技的「Overkill」無人機已進入美國國防部 Blue UAS 合規體系;在美國與北約擴大互通的背景下,可驗證、可追溯的供應鏈是進入大型聯合採購的敲門磚。
3) 電子與軟硬整合能力:能把「烏克蘭經驗」快速量產化
《金融時報》披露,台灣與 Auterion、中科院及雷虎等合作,把烏戰場上的 FPV/自殺式無人機經驗吸收轉化到本地機型(例如 Overkill)的 AI 打擊、視覺與任務系統。這代表台灣能用軟硬體一體化,在「迭代-測試-量產」中快速進步。
4) 現有歐洲管道與人脈:從中東歐打開第一扇門
台灣與波蘭、烏克蘭產業界簽署無人機合作 MOU,並且台灣對歐洲的無人機出口已明顯成長,波蘭近月更被報導為台灣無人機在歐最大買家之一;這些都是直接對接歐洲需求的實證。
四、台灣如何承接「20億歐元無人機預算」?三條最現實的路徑
路徑 A:成為烏克蘭生產鏈的上游關鍵供應商
這筆 20 億歐元是「協助烏克蘭擴大量產」的專用款,並非全數在歐盟境內消化。烏克蘭產業界也表達過希望降低對中零件依賴,如果台灣能提供受信任的電子、光學、電機等部件,最快能以「供應上游 + 品質/抗干擾驗證」切入,與烏廠協力衝量。
路徑 B:在歐盟/鄰近國家合資或設廠,共同投標歐洲專案
歐盟的 SAFE 工具對「第三國」直接參與有限制,但對烏克蘭及歐洲經濟區國家開放、且鼓勵共同採購;另有草案規則要求相當比例的歐盟/EEA/烏克蘭原產成分。台灣業者可透過**與烏克蘭或歐盟成員合資、在歐設計/製造(Localisation)**的方式,符合門檻後參與 SAFE/EDIRPA 等共同採購。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在羅合製無人機」即是範例。
實務建議:優先選址在波蘭、羅馬尼亞、拉脫維亞等東翼國家(接近前線、政策友好、測試資源完整),並串接拉脫維亞的無人機測試場與能力中心以加速認證。
路徑 C:直接加入「無人機聯盟」與歐洲共同採購標案
英拉聯盟已持續開標並完成多批採購(例如英國國防部主導的 3 萬架合約),且聯盟與歐盟政策在技術標準、測試節點上逐步融合。台灣廠可與歐洲系統整合商組隊,共同競標 FPV 群、攔截/對抗無人機(C-UAS)與偵察平台等標案。
五、風險與門檻:「買歐洲」傾向、技術保護與法遵
政策偏好:SAFE 明確以強化歐洲國防工業為主,對非歐盟廠商設有參與限制與在地含量門檻;但是烏克蘭被納入可參與範圍,且歐盟也鼓勵「直接向烏克蘭購買」。因此,**「與烏合製」或「在歐合資」**會比單純出口更容易進入核心預算。
資安與供應鏈可信度:西方多國對中製無人機的安全疑慮仍在升溫,歐洲智庫與歐洲議會研究處亦把「降低對中依賴」視為戰略要務。台灣方案的無中資依賴、來源可追溯特性,是天然優勢,但仍需對**韌性(抗干擾/抗電戰)**做出實測證明。
實戰門檻:烏克蘭標案證明,能真正通過嚴苛戰場測試的產品不多——台灣廠必須與烏方團隊共研改版,在電子戰、抗干擾、成本控制上拿出成績。
六、台灣業者的 12–18 個月行動清單
雙軌認證:完成 Blue UAS 類型的安全/供應鏈審查,同步在拉脫維亞、波蘭進行抗電戰測試與射頻規範適配。
在地化與合資:與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夥伴成立合資或技術授權生產(尤其是機體、電源與致動器等核心件),把產能與原產地證明落在歐盟/烏境內,對接 SAFE/EDIRPA。
加入聯盟標案:與歐洲系統整合商、烏克蘭團隊共同投標英拉「無人機能力聯盟」採購與測試計畫(特別是反無人機與攔截器族群)。
聚焦零部件缺口:主攻烏克蘭急缺且受中方出口限制的元件(射頻鏈路、航電、小型光電、電機系統),形成模組化供應,縮短整機迭代時間。
政策串接:把「民主供應鏈亞太中心」的國家定位轉化為歐洲採購優勢,持續簽增量 MOU、把商務部門與國防體系的資源整合成對歐一站式窗口。
結語:20億歐元只是起點,真正的市場在歐洲的「無人機長城」
20 億歐元是點火器,60 億歐元的 ERA 前置資金與 1,500 億歐元的 SAFE 共同軍購,外加北約與歐盟的「無人機長城」規劃,才是未來三到五年的主戰場。台灣若以「可信供應鏈 + 在地化量產 + 與烏歐聯合研發」的模式前進,有機會在這個超級循環中拿到超出體量的份額**——甚至成為最大的贏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