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一次看懂美國 GBU-57 巨型貫穿炸彈為何成為伊朗地下核設施的終極剋星
- Kimi
- 6月2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6月23日

美軍重達 30,000 磅(約 13.6 公噸)的 GBU-57「巨型貫穿炸彈」(MOP)是現役最大常規鑽地武器,專為摧毀數十公尺深的強化地堡而設計。2025 年 6 月,B-2 隱形轟炸機在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與伊斯法罕三大核點的空襲中首次實戰投擲 MOP,證明這枚炸彈確實能穿透約 80–90 公尺厚的山體與加固混凝土結構,把伊朗自詡「打不穿」的地下設施一舉清零。
美國GBU-57 的硬派規格
重量與外型:MOP 重達 30,000 磅、長約 20.5 英呎、直徑 31.5 吋,是空軍史上最重的精準導引炸彈。
穿透力:官方與軍事智庫估計,MOP 能穿透超過 60 公尺鋼筋混凝土或約 200 英呎硬質岩層後於既定深度引爆。
導引方式:採用軍規 GPS 與慣導複合導引,命中誤差僅數公尺,能確保在斜坡、山體或坑道入口最佳穿孔點擊中。
投擲平台:目前只有 B-2 Spirit 隱形轟炸機可一次掛載 2 枚 MOP;B-52 測試過掛載框架,但因生存性不足未列為常規投射方式。
美國GBU-57轟炸伊朗目標一覽
目標設施 | 地理位置 | 角色與設備 | 主要攻擊手段 | 破壞評估 |
福爾多濃縮廠 | 庫姆省山腹,離德黑蘭南方約 90 km | 2,000+ 台 IR-1/IR-6 離心機,20–60 % 高濃度鈾 | 6 × GBU-57 MOP 由 B-2 直投 | 山體坍塌、電力與通風軸全毀 |
納坦茲燃料濃縮 & 組裝中心 | 伊斯法罕省沙漠高原 | 上萬台離心機+新建隧道群 | 30 × 湯瑪霍克 + 伴隨 JDAM | 地面建物焚毀;隧道入口封閉 |
伊斯法罕核科技園區(UCF + FFEP) | 伊斯法罕市東北 | 黃餾粉轉換、燃料板製造、研究級反應器燃料 | 湯瑪霍克 + F-35 精準彈藥 | 轉換車間起火 |
上述損毀為初步衛星判讀與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引述匿名五角大廈官員的說法,IAEA 仍在核實現場輻射數據。
福爾多:巨型貫穿炸彈的「首席靶心」
深度挑戰:福爾多主廳位於約 80–90 公尺花崗岩山體下方,一直被伊朗視為「無法被常規武器摧毀」的樣板。
打擊方式:美軍 B-2 一次掛載兩枚 MOP,採「首枚破孔、次枚深鑽」連鎖打法,縮短敵方反應時間
戰果初判:Planet Labs 衛星照片顯示隧道口坍塌並伴隨大面積燒灼痕;美方稱「設施核心已失能」。
納坦茲:伊朗離心機心臟遭鎖定
設施複雜:納坦茲不僅有早期大廳,還在更深處追加螺旋隧道,準備部署第六代高速離心機。
攻擊波形:先由潛艦在波斯灣發射約 30 枚 Block IV/IV+ TLAM 貫入地表硬目標,再由戰機補刀。
損毀狀況:多處離心機車間起火;IAEA 稱未偵測到異常輻射外溢。
伊斯法罕:核燃料鏈的關鍵節點
設施組合:此區包含鈾轉換廠(UCF)、燃料板工廠與研究級反應器燃料件線;可支援濃縮鈾轉化為反應器燃料或金屬鈾。
打擊亮點:戰機投擲 GPS 導引炸彈精準毀損轉換車間,阻斷伊朗自產燃料循環。
後續效應:伊朗媒體承認該區「暫停運作以進行安全檢測」;美方宣稱已癱瘓黃餾粉轉換能力至少數月。
伊朗主要核設施一覽
設施 | 位置 & 角色 | 深度/結構(推估) | GBU-57 打擊評估 |
阿拉克重水反應爐 (IR-40/Khondab) | 中部馬爾卡爾德縣,生產可轉鈈燃料 | 主要建築皆在地表;厚約 1–2 m 鋼筋混凝土殼體 | 上空或巡弋飛彈即可摧毀,MOP 過度殺傷 |
布什爾核電廠 (BNPP) | 波斯灣沿岸,1 GW 發電用壓水式反應爐 | 反應器圓頂厚 1.7–2 m,位於地表 | MOP 可貫穿但非必需;常規炸彈足以重創 |
德黑蘭研究反應爐 (TRR) | 首都大學城內,5 MW 池式研究爐 | 爐心置於 9.6 m 深水池,建物地表 | 深度遠低於 MOP 極限,易受攻擊 |
卡拉季離心機零件工廠 (ICA-Karaj) | 德黑蘭西郊工業園,製造高階離心機 | 一般鋼構廠房,無深埋結構 | MOP 不必上場;精準彈或滲透破壞更實際 |
帕欽高爆隧道群 | 德黑蘭東南 35 km,武器化試驗 | 機密隧道穿入山腹,深度估 30–40 m 上下 | MOP 可輕鬆穿透;首波即可癱瘓 |
薩甘德鈾礦 & 阿爾達坎黃餾粉廠 | 亞茲德省沙漠,前段採礦轉化 | 礦井 굴深度 < 350 m 但工藝線多在地表 | 嚴格說屬後勤目標,MOP 非必需 |
拉什卡爾阿巴德雷射濃縮廠 | 卡拉季北側,雷射同位素分離 | 工程棚廠+小型地下室,深度 < 10 m | 易受常規空襲;MOP 過度 |
拉維災-3(Lavizan-3)地下工廠 | 德黑蘭東郊地下 2,000 m² 隧道 | 入口斜坡後估 40–50 m 深 | MOP 具充分穿透冗餘,可一次破壞 |
納坦茲舊 FEP 地下廳 | 伊斯法罕省沙漠高原 | 40–50 m 深混凝土艙室 | MOP 足夠;已於 6/21 部分受創 |
納坦茲新螺旋隧道 | 同上、更靠山體腹地 | 模型推估主廳 78–145 m 深 | 前段 80 m 區段可被 MOP 擊穿;> 120 m 以上深度風險提高,但仍可能透過「連鎖投擲」與爆壓疊加破壞 |
伊斯法罕新四號濃縮線 | 既有 UCF 園區之下 | 美伊衝突前剛動工,地下區域未明 | 若未超 80 m,MOP 有效;情報仍在更新 |
MOP 穿透力:美國國會研究處與空軍文件指出,GBU-57/B 可在 5,000 psi 硬岩/混凝土中鑽深 ~200 英呎(約 61 m)後爆炸 ;若結構低於此深度,即屬「可破解」等級。
伊朗核設施深度與防護為何仍擋不住美國GBU-57?
1. 穿透冗餘與「動能過載」
GBU-57 升空投放時速超過 Mach 1,重壓集中於 31.5 吋鋼製彈頭,實測可穿透 > 200 英呎硬岩 / 18 公尺 5,000 psi 混凝土,等於對 80–90 公尺花崗岩仍具「兩倍安全係數」。
剖面能量約 8–9 × 10⁸ J,相當 285 噸級波音 747 以 170 mph 撞擊單點;即使岩層耗能遞減,仍能在穿入主廳前保留足夠爆炸威力。
2. 智慧保險管:定向爆破精算
2020 年後批次導入**「空腔感測延時保險管」**:下鑽過程以加速度與聲學回波判別空洞,延遲毫秒級起爆,確保主炸藥於設施中樞或隧道交匯點爆炸,最大化坍塌。
若第一枚未完全癱瘓系統,可即時修正延時參數再投第二枚,形成「分段傷害+震壓疊加」效果。
3. 連鎖投擲(Follow-Through Strike)
CSIS 指出 B-2 具單目標 重複命中精度 < 3 公尺 CEP,可在首枚鑿出貫道後於數秒至數分鐘內投下第二枚,利用既有鑽孔減少阻力並將爆點推至更深層。
戰術模擬顯示,兩枚 MOP 以「同孔連擊」可再多下探 15–20 公尺,對福爾多或納坦茲主廳形成「一次貫穿、二次坍塌」疊加破壞。
4. 間接弱點:通風井與電力節點
即使炸彈未完全摧毀離心機廳,空爆震波與塵爆效應仍可能堵塞通風軸、破壞變壓站,導致離心機高速失衡後自毀。華郵稱此類「功能殺傷」可使設施即便結構存留亦難以復工。
5. 防禦者的困境
岩層再厚仍有限:要把深度從 90 公尺加碼到 150 公尺以上,需開鑿更高山體或加挖豎井,施工期與露頭痕跡在高解析衛星時代難以隱匿。
材料學瓶頸:伊朗研究超高強度混凝土(> 30,000 psi),但大面積澆築與溫度控制難度驟增;且高強混凝土對 MOP 的鑽入深度衰減有限,反而更易碎裂產生剪切面。
美國 B-2 與空中加油網路的「遠端開鎖術」
隱形滲透:B-2 雷達截面積僅高爾夫球大小,可在伊朗與俄製 S-300 防空雷達網下低可視度突防。
全球打擊半徑:自關島或美本土密蘇里州起飛,經 KC-46A 兩次加油即可抵伊朗上空,全程無需前線基地。
掛載整合度:B-2 內置彈艙設計讓 MOP 完全收納,保持整機匿蹤外形,避免外掛副油箱或炸彈反射雷達波。
近年 GBU-57 的技術升級
年度 | 升級項目 | 效益 |
2023 | 破片套件優化 | 增加穿透後可控裂隙,提升內爆範圍 |
2024 | 智慧保險管(Smart Fuze) | 精準計算延時,在指定深度爆炸 |
2025 | B-2 掛架強化 & 電纜更新 | 解決早期故障訊號與投擲容錯問題 |
美國GBU-57 與其他鑽地炸彈的差異
武器 | 重量 | 穿透深度 | 使用國家 | 是否足以擊毀 Fordow |
GBU-28 | 5,000 磅 | < 30 公尺 | 以色列、美國 | × |
BLU-109 | 2,000 磅 | ~ 6 公尺 | 多國 | × |
GBU-57 | 30,000 磅 | 60–90 公尺+ | 美國 | ✔ |
多家媒體證實,以色列現役 GBU-28 或 BLU-109 無法貫穿 Fordow,而 GBU-57 則量身打造。
伊朗把核設施挖到 150 公尺以下,真的可行嗎?
1. 工程與經濟門檻
爆破/鑽掘速度遞減:深度每增加 10 m,鑽挖週期與通風排粉成本呈非線性上升;伊朗山體硬度平均 120–180 MPa,需大量進口高階 TBM 或炸藥。
通風與熱管理:離心機須恆溫控塵。深埋 > 120 m 後,僅靠斜坡隧道難以排熱,必須增設豎井,反而暴露新弱點。
電力/冷卻:更長的電纜與冷卻水管線易被遙攻或轟炸截斷。
2. 情報與施工暴露
大量土石堆、混凝土運輸路線與重車痕跡在商業衛星下「無所遁形」,反而提供對手更準確的坐標。
3. 軍事技術追趕
MOP 已多次改版(E/B、F/B),每輪增厚彈殼或升級保險管,實測穿透深度逼近 70 m,且美軍保留三年內再度翻新的能力。
下一代滲透武器/高超音速動能滑翔體 正在研擬,可藉更高侵徹速度或小型核效應突破 150 m 。
4. 「縱深 ≠ 安全」的替代弱點
入口、防爆門、通風井與變電站多在 30–40 m 區段,仍受常規穿地彈或巡弋飛彈威脅。
深度越大,維修與更換離心機的週轉時間越長,對伊朗自身營運同樣形成瓶頸。
美國的反制選項
類別 | 可能手段 | 現況 |
強化常規滲透 | 升級版 MOP、B-52 掛載或「多靶同時破孔」 | LPSF 已完成 FY-24 |
戰術核滲透 | B61-13/B61-12 地穿模式 | 具 250 kt 可變當量傳聞;政治門檻高 |
高超音速動能武器 | 陸基/艦射 CPS、ARRW 後續案 | 仍在原型驗證階段,但穿透深度預估可達 150 m+ |
非動能/滲透 | 網攻斷電、通風損毀、內部破壞 | 多次成功案例(Stuxnet、納坦茲火災) |
結論:再挖更深,是「燒錢」還是「保命」?
> 150 m 的超深掩體 確可逼近或超出現役 MOP 的物理極限,但工程成本、施工可見度與自身營運困難度將呈倍數增加。
美軍技術並未停滯——智慧保險管、連鎖投擲與新一代武器正在縮小「深度優勢」。
結構安全不是唯一變數:供電、通風、物流與人員進出皆是可被鎖定的「軟肋」。
對伊朗而言,深挖雖可延緩摧毀,但無法終結風險;若不搭配分散設施或外交緩衝,最終仍難擺脫被鎖定與反覆打擊的戰略困境。